11.8.11

「承傳與創造—水墨對水墨」及「承傳與創造—藝術對藝術」-香港藝術館



本身是沒有想過要去這個展覽 因為昨天約了朋友到尖沙咀The One 18樓囂吧(順帶一提: 環境不俗 又可以觀看維港日落景色 下午去HH 有微風不會太熱) 言歸正傳 因早到便到藝術館去涼個冷氣 我對香港藝術館不是太存有好感(細到嘔電,常設展覽悶到嘔茄) 除了2 3樓有sofa 可以觀看維港景色 "任坐唔嬲" 不過要吹水的請降低聲線 除了星期三 學生入場費也不過是5元正 暑假天氣炎熱 商場鋪頭一式一樣早已看嫌 咖啡廳燈光過暗又喧嘩聲似街市 想看書的不宜久留 好好好 再一次言歸正傳 上一次不算 說真 我很喜歡這個展覽 特別是「承傳與創造—藝術對藝術」展品不多 但勝在算生動有趣
近似現場的展示形式

一入門口 右手面便有洪強的錄像裝置藝術 一個死胡同的設計 置身在三面掛有Panasonic電視裡 感覺像小時候到大型電器店觀看永遠放一樣頻道的眾電視機們 而眼睛會花大約幾秒去找一個盲點(隨意一電視)去死盯著 我便是用這個方式去欣賞 因為我認為藝術家沒有過於著重表達錄像內容 而是整體上暈眩的包圍效果 (剛剛看到簡介附有同樣作品在另外地方是以大型銀幕投影展出) 就是因為藝術館面積有限 就可能將作品原意大大打了折扣(which i fucking hate)
然後我便用我一向"倒鈙法" 先走馬看花直入最深處 可能因為我最愛看的投影/錄像作品(有一間房,有簾)大多放在較"低調"的地方 因為他們不會被放在入口當眼處 伍韶勁的光之紀錄概念出色 但會由於我對其作品的製作方法(高科技)不太熟悉 因此到現在也不太明白 但勝在有感觀 配樂則沒有給我大太印象

白雙全:呼吸一間屋的空氣 2006


黃國才:顯赫家族2009
展覽內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白雙全的"呼吸一間屋的空氣"video作品 內容大致上記錄他在韓國釜山的一所小型住所內十天把一個個透明膠袋吹氣 然後將它們一個個搭上 直至充滿整個單位 我完全被他的無聊及誠意打動 我更認為有時候最簡單直接的藝術是最能影響人 成功的藝術品是不用大篇文章也可以直接同觀眾(Audiences)有交流 我記得曾經有一位前輩跟我講過 創作藝術的人不能再單純地為了抒發自己 不能夠只用自己的第一身去思考 到現在他的說話我也牢記著 不過實行進度較慢 無論如何 不只是藝術 思考世間萬物都不能太主觀 要多角度去分析 同時亦不要迷失自我 就是所謂的風格 或者還有一點就是要堅持 相信自己這樣有一天總有人會欣賞你
另外我十分喜歡黃國才的顯赫家族 他以聰明的簡單設計 將黑色幽默匯入日常生活用品 來諷刺時下本地地產商壟斷及以豪華廣告去誤導消費者的詬病


唐詠詩 人 墨2009
在另一邊「承傳與創造—水墨對水墨」, 看到一個投影作品 以水墨作靈感 由一點墨化成一個千百萬點的"跑步墨人" 算是生動有趣 特別提起是因為藝術家加了水的聲效 使到空間有一重永無上境的效果 即使錄像內容簡單也不有聽覺的感觀衝擊 而且這一點跟我自己上一個大學作品很相近
我幾乎認為她也跟我一樣自個在水桶用手的撥動而產生似漣漪聲效
What you see it's not what it seems 2011
我把魚兒投影再錄像再投影 在一空間內播放之前錄的水聲 可惜概念模糊不清(Vague)
總結一下 在場所見大多以精美畫作表達的藝術家 翻一翻簡介 大多是出身中大藝術系 以另類媒體如LED 投影等 多是有外國藝術碩士學位 當然亦有藝術家如謝淑婷 在中大藝術系畢業亦有 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碩士學位(不知是否HKAS中FINEART合辦那個) 她的作品是處景INSTALLATION 因此在那可以見到藝術家受中或西或本港一套影響之深淺與否
門口GREETING以龔志成 也斯 梅卓燕 合作將三大元素 音樂 文學(詩) 舞蹈集成 以由天花投影到地上 但個人認為我在望錄像 又要同時間回望印有詩句的牆身 我明白用意是希望觀眾可以俯視展廳 但這樣要我轉來轉去 令到也斯的詩句同音樂及現代舞抽離 亦使出一種格格不入的合成感覺
Jenny Holzer
而且投影太細 真的像一張地毯 一張放在屋前的地毯 完全是GREETING 可惜不夠大方
我認為不仿可以參考 Jenny Holzer 的投影字句 詩句於不同建築物上或室內 凝造視覺伸延 空間擴大的效後 而且更可以引領入場者 有一種導入式的效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